>>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魅力金凤 -> 文字头条
金凤区:产业就业双轮驱动 乡村打出“组合拳”
2025-11-04 20:52:29   
2025-11-04 20:52:29    来源:银川日报

 泾龙村的纺织品加工厂车间里,工人正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

  从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的红薯种植基地,再到泾龙村新建成的纺织品加工厂,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金凤区通过精准施策、产业培育和机制创新,实施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打出了一套乡村振兴“组合拳”,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筑基:家门口就业“从无到有”

  走进润丰村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虽是冬季,园区内依然生机盎然。32岁的移民马小梅正在温室里打理着蔬菜。自从2019年产业园落户润丰村,她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以前在老家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马小梅笑着说。

  这个占地1000亩的产业园,不仅成了村民的“就业蓄水池”,更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活水源”。园区年带动移民就业1.2万多人次,支付土地流转费近300万元,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像马小梅这样常年固定在产业园就业的移民有20户4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占50%,真正实现了“上班不出村,收入有保障”。

  润丰村党支部书记王鹏程告诉记者,村里还同步发展了特色产业合作社、润丰宿集等项目,不断扩容就业岗位,“现在村里有劳动力的260户家庭,每家都有至少1人就业。”

  政策赋能就业质量“从低到高”

  在金凤区“财政引导+政策赋能”的支持下,润丰村的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21年全村630名劳动力中,务工就业的占82%,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仅有98人。到了2024年,全村662名劳动力中,务工就业比例上升到88%,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达到126人,呈现出从“短期务工”向“长期稳定就业”的积极转变。

  “政策红利持续惠及脱贫移民群众。”金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至2024年,金凤区脱贫人口享受交通补贴和劳务奖补人数从1128人增至1718人,增长52.3%。2024年,仅润丰村就为189人发放劳务奖补60.8万元、为110人发放交通补贴8.02万元,政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机制创新增收渠道“从窄到宽”

  在泾龙村,红薯产业已成为当地“一村一业”的主导产业。金凤区持续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移民”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电商+园区+民宿+庭院”联动发展,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走进泾龙村红薯产业园,工人们正在分拣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前忙碌着。45岁的村民马志强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负责红薯的分拣包装,每天能挣320元。”

  泾龙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清介绍,泾龙村利用当地的沙土资源大力发展红薯产业,目前红薯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量超万吨。同时,泾龙村通过“反租倒包”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仅提升了红薯品质,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高峰期红薯产业园每天用工达240余人,每年可实现村民增收420余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泾龙村创新建立特殊人群生产专线,为半劳动力、弱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稳定务工的80余人中,半劳动力、弱劳动力达20余人,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

  工厂进村乡村振兴再添动能

  今年9月,良田镇乡村振兴再添新引擎——由泛非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与泾龙村共同投资建设的纺织品加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工厂由泾龙村闲置房屋改造建成,主要生产出口非洲、中东等地的蚊帐、家居纺织品。

  在700平方米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脱贫户马小花经过培训后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以前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现在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能挣4000多元,生活更有奔头了。”

  该项目目前已成功招募本地员工40余名,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帮扶群体。待全面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1500万元,每年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务工增收200万元以上。

  泛非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负责人表示,选择在良田镇投资建厂,既是看中金凤区优越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践行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未来将逐步拓展产品门类,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纺织产品制造与出口基地。

  如今行走在金凤区的乡村,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和幸福的笑脸,一幅产业兴、就业稳、收入增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任岚